IS Sharing 國際學校是你那杯茶嗎?

2022-05-05 09:05发布

IS Sharing 國際學校是你那杯茶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20930/18028092

九月、十月是報讀幼稚園與小學的日子,身邊不少家長朋友四出張羅,焦急地打聽各校情報,大家也為面試日期與時間重叠而苦惱不已。在國民教育的陰霾下,中產家長多了一重考慮:不如試試國際學校吧。這種令人心思耗盡仍然舉棋不定的日子,我當年也嘗過,小悠小芊最終落戶國際學校,作為過來人的一點經驗,或許可給大家借鏡。生怕在家孤獨,小悠兩歲已進playgroup,我們挑了以嬉戲為主的Anfield International Kindergarten(那時的學費較現在便宜得多),一年後,考進國際英文幼稚園。我們着重女兒的英語培訓,但還是很傾向日後報讀主流學校,所以舉家由大圍搬了往九龍塘,目標對準瑪利諾與女拔萃。 K1過得很愉快,問題在K2出現。小悠遇上了一個很「傳統」的班主任,一開學,先來一場家長訓話,大意是說K2是升學關鍵,K2一過就考小學,不能待升上K3才籌謀。「我不明白你們家長,常常說星期六、日是家庭樂,你要考上好的小學,每星期花一至兩日來溫習功課,一點不過份,否則將來如何應付名校的競爭?」說時那份狠勁,聽得我們冷汗直冒。 作者:蕭煒春




噩夢陸續有來。在Anfield的薰陶下,小悠習慣了很自由的學習氣氛,譬如搶答問題、遇到有趣的東西就隨手拿起把玩,英文老師最喜歡她的主動,班主任卻視她為破壞課堂秩序的壞分子,有一次全班同學都得到糖果作獎勵,獨獨是小悠一個沒有。
是那位很愛錫小悠的外籍英語老師建議我們考慮國際學校的,她說在香港教了十多年書,見盡各種教育方法,小悠這脾性,往主流學校等於死路一條。國際學校是早一年入學的,我們惟有放棄K3,匆匆向主流教育制度說了再見。為免一家兩制添煩添亂,我們後來把小芊也送進了姐姐的學校。
數年下來,我們沒有後悔當年的決定,小悠小芊的英文很好,很愛閱讀;由於二人讀的是IB(國際文憑)課程,很着重培養國際公民(不是狹義的國民教育),在關懷社會、愛護地球、扶助弱勢社群等方面,有很完整的一套;尤其喜歡學校在藝術、運動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發揮的機會。
針沒兩頭利,英文好、中文多數差。我們最後悔在幼稚園階段,太過忽略培育小悠的中文,雖然已挑了一間每天也有中文課而且是教授繁體字的國際學校,但先天不足,正如小悠老師形容:「她和中文字不是朋友,只能將它們當作複雜的圖像強記入腦。」後天補救已太遲。幼稚園階段的小朋友像海綿,在多說多聽英語的同時,其實只要每天床前一個中文小故事、每星期一至兩本中文小圖書,令他們自小與中文字做朋友,不抗拒將來就好辦。小芊的幼稚園是以廣東話教中文的,效果似乎較用普通話好,加上吸取了小悠的慘痛教訓,妹妹現在的中文水平,差不多追上姐姐了。

另一項令我們稍失預算的,是國際學校學費的加幅。小悠當年入學,每年學費約六萬多,現在已漲價至超過八萬,中學更超過十萬,即短短五、六年,加費近三成。觀乎英基那個五十萬元提名權計劃,學費加幅短期內不會見頂。而英基已是全港學費最「廉宜」的國際學校。
學費以外,一般雜費不多,書簿文具等每年約二千,一台MacBook Pro要萬多元,但可用上多年。要注意是很多課堂以外但必須參與的活動需另外收費,譬如每年一度的露營/宿營,動輒數千元,中學時變成海外考察,使費三萬以上;又譬如小悠代表學校外出參加游泳比賽,所有費用自掏腰包,可以選擇不去的,但當她所有隊友都興高采烈時,你忍心如此掃興嗎?
我個人的觀察是,近年校園內除英語外,聽得最多的是普通話而不是廣東話。隨着九七年前入職的公務員子女日漸成長,意味着每月可獲數千元教育津貼以入學的香港人買少見少,內地富裕一族進駐香港國際學校的情況,將會更為明顯。
很多家長以為把子女送進國際學校便「甩難」了,功課上或許是,但在品格成長上,正因為學校沒有德育課,父母們應該更着緊。小悠升中後,常笑着向我投訴師兄師姐在校園內不只打情罵俏,還會摟摟抱抱;還有不少師姐的校服裙超短,走路時令看的人很有危機感。我因勢利導,「你今天認為不順眼的場面與打扮,幾年後,不要因為朋友們都這樣而人云亦云呀!」
小悠性格優哉游哉,要她自律自學,爸媽要花上很多心思。師姐Mayumi在學校裏是拿獎學金的,她形容得很生動:「有些同學,評核的成績出了,考得好,他們在打籃球;考得不好,他們都是在打籃球,對成績一點也不着緊。」Mayumi的心得是:一定要和那些一邊上課一邊Skype的朋友保持距離。要做着緊讀書的少數派,還是着緊籃球與Skype的多數黨,民主在這方面不適用。










0条回答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