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菁英青睐香港国际学校(下)

2022-04-27 18:15发布

内地菁英青睐香港国际学校(下)

1条回答
Power猪
1楼 · 2022-04-27 19:25.采纳回答

内地菁英青睐香港国际学校(下)

要想进入这些香港知名的国际学校,购买昂贵债券或是法门之一。

就在5月23日,位于香港南区深湾的国际学校——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刚刚宣布,首次发行公司债券,每张面额250万港元。

这次发行的公司债券,名额不多于100个,对象以国际企业为主即总收入2.5亿港元。学校指出,债券收入将作为学校基建工程及发展之用。持有债券企业可享优先安排员工及董事的子女入读,但一旦出售债券将丧失学位。

天价债券

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去年首推个人债券,获得超额认购11倍认购,校方指目前共约1700名学生当中,持债券入学占约300人。该校早前发行第二批个人债券,每张面额80万港元,持有人可提名一名子女享有额外评估机会,并可优先获得取录入读一年级。

目前,在沪江维多利亚学校的学生中,有15%来自外地,85%则是本地生,持有外国护照或仅是父母其中一方为外国人的学生,也计入本地生中。

哈罗香港则共发行了面值60万港元的债券及300万港元的资本证明书,第一批已售罄,家长可申请加入到等待名单(waiting list),资本证明书及债券的购买者不能保证入学,但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录取,两者都是无息的,持有人毕业时可以转让或由学校赎回。

目前香港最贵的国际学校债券是弘立书院,本金券面值600万港元,获提名学童可获优先入学考虑及两次入学评估机会,只可转让,不获退款。学校同时规定,本金券转让,本金券获得的利润,将由持有人及学校基金会均分。

而在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校汉基,学生家长须一次性支付“个人提名权”即7.5万港元,或者可以选择每年交纳建校费,该部分从2012至2013学年新入学的学生起,已由过去的7500港元每年涨价至1.75万港元每年。“企业提名权”下的学生也可免交建校费,汉基发行了面值为100万港元10年期赎回的“企业提名权”(债券)。

不过学校都表示,即使购买这些天价债券,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可以入读心仪的国际学校,只是增加录取的几率。

本地化思维

大部分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均设有中文选修或必修课,但它们中尤其是全球化布局的国际学校,如何保持办学传统,且兼顾本地化,是考验这些国际学校的智慧。尤其近几年,中文在国际舞台上变得举足轻重,不少在香港的外派人士都希望子女掌握中文,而内地菁英更希望子女保留用中文学习的传统。

可以看到一些国际学校主打着重中国文化和中文学习特色。譬如弘立书院办学理念是“Independence, Chinese and Global”,学校网页对此的中文解读是,思想、行动具有独立性,根植于中国文化,拥有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永远追求卓越。

课程设置上,弘立书院更是独树一帜,普通话的比例随着年级由多到少,中文授课由小学预备班的占比70%,逐渐递减到10年级(相当于高一)的20%,最后两年比例视乎学生选读的大学预科项目。校长解释是为学生打好中文基础。

今年上半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在内地有着“最贵高中”之称的国际学校Nord Anglia Education(下简称NAE),也是将中文定为必修课的学校之一,规定1至7年级的学生每天都要上中文课,同时他们也会学习中国历史及文化,庆祝中国节日。

NAE香港分校校长Brian Cooklin(布莱恩·库克林)表示,学校注重让学生们融入香港本地文化,在开设IB课程的同时,也会组织学生们参观香港博物馆,组织游学,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

“我相信有一部分是来自内地、在香港工作的家长,他们表示希望能从北京、上海搬到污染较小的地方生活。”他指出。

不过,有着400多年历史、培育过7名英国首相的老牌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则强调在港教学理念的不变。梁念坚回应本地化可能时坦言:“哈罗为什么在英国做的很成功,我们理念始终不变,核心价值观就是领导一个更美好的未来(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中文课程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他指出,哈罗在北京、香港都设有中文课程,但一定不会是必修课,只是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中文,哈罗要求学生掌握两门现代外语。

他同时表示,不会去特别教授中国历史,但可以作为选修课,虽然有本地学生,但哈罗香港作为本地的国际学校,不需满足本地的教学要求。

目标常春藤

NAE是香港国际学校市场不折不扣的新生代,其在本地开设的首间分校将于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

“我们今年招收了400多名学生,他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库克林骄傲地指出,NAE学校中,平均约20%的毕业生会入读国际知名一流大学。

也许是从内地教育制度中脱颖而出的缘故,这些内地菁英们始终不能割舍升学率情节。升读美国常春藤高校的比率,是这些内地菁英们为子女选择香港国际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他们其中不少首选汉基和弘立。

汉基的升学结果有目共睹,该校网页显示,2013届毕业生共108人参加了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BDP)考试,他们中的97%顺利完成了获得文凭的全部要求,平均分为38分,全球平均分约在30分,有7名学生获45分满分,12%的学生获得双语文凭。

据统计,汉基毕业生中有8人入读美国常春藤高校,1人入读斯坦福大学,5人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或洛杉矶分校,4人入读剑桥,4人入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6人入读香港大学,5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

弘立书院的考试平均分则稍逊汉基,其公布的2013年毕业生情况显示,弘立的总体合格率同样是97%,但34.5的平均分虽不及汉基,不过其33名学生中有22人获得了双语文凭,占比66.7%,获得者被认为是中英文都达到或接近母语水平。

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人获布朗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弘立书院同时获邀清华大学校长推荐计划,可推荐一名学生直接入读清华大学。

另一家口碑颇佳的香港国际学校,也是香港鲜有开设AP课程的香港国际学校,毕业生主要选择美国大学。就2013毕业生名单统计,有12名学生入读美国常春藤高校,亦有8人考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

AP课程,是美国大学的先修课程,优秀的高中学生可选修这些大学水平的课程,以增强自己申请时的竞争力,同时由于AP的学分为大多数美国高校所承认,还可以缩短大学时间、节约学费。

担忧中文

“有些人认为东方家长会逼迫孩子做很多作业,提高成绩。但我不认为全球的家长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有想要孩子开心,有个更好的未来,希望老师可以帮助到他们。”NAE香港分校校长库克林说到。

这些曾经在内地接受教育的菁英们,普遍希望第二代的教育环境可以更为轻松,以及建立更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库克林指出,学业负担是家长们转向国际学校的一个重要考虑。一些家长抱怨,在香港一个5岁的小学生每天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这简直是疯了,是对家长的惩罚。他们需要和兄弟姐妹玩,和家人互动的时间。”他表示,还有前来咨询的家长考虑转学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可能掌握了考试的技能,但连一些“普通的”知识都不懂。

不少内地菁英为子女选择国际学校,主要是希望子女能有“全人”的教育。以IB小学课程为例,课程分布在语言、社会研究、数学、艺术、科学、体育及社会与个人教育等六大主题中,学生必须从每个模块里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中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文学与设计。

“国际学校的学生普遍充满求知欲,最大与本地学校学生不同是,阅读能力普遍很强,我很惊讶一名8岁学生,可以读完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甚至外出吃饭还带本书。”在香港从事国际贸易的一名内地家长说到,她正在考虑为子女在入读国际学校或本地学校中作出选择。

不过,这些家长也开始出现一些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就是中文水平,担心子女未来失去竞争力。

一位在港央企的中层,将女儿送到香港一所国际学校,在感慨学校活动多姿多彩,孩子很小就具有较强的Presentation Skill(演讲表达技巧)的同时,他也开始担心女儿的中文水平,“英文已经成为她的母语,以目前的发展趋势,她长大以后不太可能像我,进入央企工作了。”

这种担忧并不在少数,一名在香港从事投资的人士说到,“我每周都要带在香港国际学校读书的儿子去补习中文,尤其中文写作。我在家里强迫他必须跟我讲中文。”

弘立书院总校长查永茂表示:“中文写一手漂亮的字,要早学,所以我们从4、5岁就开始培训学生。中国人是多么珍惜自己的文字啊。”

更有内地菁英是行动派。一名在海外投行工作的内地人士指出,中文非常难学,“在了解完香港学校的中文课程后,我已把儿子‘火速’送回北京,在当地读完小学,把中文底子打好后,在回到香港读国际学校。香港学校的中文课程太简单了。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