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這東西(庫斯克)

2022-05-08 11:05发布

名校這東西(庫斯克)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4-5 16:24 編輯



網上不時會有一些關於中學「名校」排名榜,然後很多人會樂此不疲地討論。那些排名榜大多是商業網站或教育企業用來吸引讀者人流的方法,這些排名榜長做長有,證明了名校這東西像名星或球隊那樣是永遠的城中話題。

所謂中學名校,通常是指那些全港知名度的學校,一般來說他們的歷史比較長,公開試表現比較好,家長趨之若鶩。不過,名校也分很多種,一般來說可按以下元素分類:

歷史:傳統/非傳統
?形式:官立/津貼╱直資
?性別:男校/女校/男女校
?辦學團體:官立/天主教教區/天主教修會/基督教教會/慈善團體

根據筆者認識的不同學校校友及教育界朋友描述,以這樣的分類,不難看出不同種類名校的特色。例如「傳統官立男校」通常十分自由,崇尚學生自主發展,例如幾家名字跟英國皇室有關的官中。「傳統天主教修會津貼男校」,例如喇沙會和耶穌會興辦的中學,也是十分崇尚學生自主發展,而且他們選擇不以直資辦學,學生的階層比較多元。「傳統天主教修會女校」,一般對於學生的言行舉止和學習要求嚴格。「傳統津貼轉直資學校」,學生的組成跟參與派位的津校不同,氣氛也不同。「非傳統慈善團體男女校」通常是指歷史比較短的(相對於那些百年歷史的)地區名校,他們一般十分著重考試鍛鍊,所以往往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在家長社群取得口碑。

一般而言,「傳統+男校」的組合比較自由,給予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傳統+女校」則相反,他們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謹,「非傳統」名校則比較著重考試。甚麼才是理想的學校,家長學生可以有很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色,很難說甚麼才是最好,例如崇尚自由的學校,多會要求學生自律自重,但少了催谷的話,考試表現難免參差。當然,這些學校因為歷史悠久,有足夠的知名度吸引大量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報讀,整體成績即使參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學校才比較放心放手讓學生自由發展。

至於地區名校,他們沒有傳統名校早著先機的優勢,只能加緊努力後發先至,所以比較著重考試成績。這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賣點,畢竟考試是要下苦功才能取得好成績的,沒有人會跟好成績過不去。

因為學生數目下降令收生出現壓力(壓力不一定是來自人數,而是整體學生數目減少導致banding內學生差異增大的問題),加上新學制下大學收生的規則改變,令不少傳統名校的大學入學率因為中文合格率問題而下降。基於這些問題,名校面對的壓力也愈來愈大,除了那些收生仍然一枝獨秀的傳統學校,其他學校也需因應挑戰而改變政策,更加切合考試達標等實際需要,或者索性轉為直資。一些傳統津貼名校曾經在轉直資問題上因校友及家長反對而暫緩,相信不久之後會再嘗試。

在政府引誘傳統名校轉為直資之前,它們絕大部份都是津校,即是要在直屬小學以外預留一定學額參與統一派位,統一派位是以校網及學生banding為本,所以出現了所謂的名校網。想報讀名校,首先要住在名校網,那裡的住宅(及信箱)便成了搶手貨,這其實也是一種階級遊戲,只是校網裡面還是包含了一些舊樓和公共房屋,所以派位制度還是會讓部份基層學生入讀這些學校。自從政府改變直資制度,吸引津校轉為直資之後,不少這些學校名正言順收高價學費變身「類國際學校」,而且不用再開放學額給統一派位制度,令階級遊戲更壁壘分明。正因如此,那些仍然不轉直資的天主教修會學校的堅持絕對值得肯定。

最後,無論如何也要提一句阿媽係女人的老套話--不要迷信入讀名校便代表成功。傳統名校的學生很容易在自由氣氛中迷失,地區名校也有不少學生因為成績追不上飽受壓力而叫苦連天,很多學生在非名校的環境中因為沒有惡性競爭問題,反而因為學得愉快而取得好成績。學習成功與否,不在於是否在名校就讀,學校的氛圍固然有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學生本身努力,以及家長的培養。


庫斯克

教育工作者、博客、專欄作者。信奉自由主義。現正為《星島日報》及《E-zone》撰寫專欄,文章亦見於《明報》及《蘋果日報》。著有《通識我主場》一書。



0条回答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