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讀國際學校從何時開始申請?是否購買債券?競爭度大嗎?

2022-06-15 13:05发布

   近幾年來,香港及內地許多中產傢庭都把孩子送到香港的國際學校上學。不過,高質量的香港國際學校學額相對緊張。幾年前,香港教育局的一份報告指出,8%的香港企業沒能雇傭外籍員工,原因是香港的國際學校沒有足夠的學位供這些外籍員工的孩子在港學習。


  別提教育局的統計數字,在我們的身邊,也不乏不少這樣的例子,由於孩子沒能考上理想的香港國際學校,“外派”來港工作的父母便憤然從香港移民到新加坡。據香港教育局於2019年4月發佈的統計數據,香港共有54所本地國際學校,包括19所小學、8所中學、26所小學和1所特殊學校。


  過去幾年,為瞭吸引外國辦學團體來港開辦國際學校,香港政府一直提供免租期或低租期的土地,許多新的國際學校相繼落成。對初學的傢長來說,如何全面系統地瞭解香港國際學校?給孩子申請香港國際學校前需要知道哪些小知識呢?


  從出生就要考試申請?


  傢長在選擇國際學校之前也要考慮清楚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進入國際學校後,再讀當地學校會更難,教學模式、中文水平等各方面都大不相同。若選擇國際學校,則建議報讀年齡越小越好,因為考試內容比較簡單,面試方面學校則主要看傢長背景,是否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價值觀,而孩子隻要在面試過程中懂得基本的英語知識,禮貌不會失控,以及一點小小的運氣。
  如漢基、新加坡國際和香港國際,入學最低年齡為4歲,與小型預備班相似,如弘立,入學最低年齡為2歲8個月,等同於本地學校的K1。
  父母同時報考,要註意“大B”和“小B”之間的區別。大寶是1-2月份出生的寶貝,而小寶則是年末出生的寶貝。雖然報瞭同一年級,但實際上兩者相差幾個月甚至11個月,“大B”在讀書,待人,做事,以至成績都比“小B”好,幼稚園一般喜歡錄取“大B”,畢竟照顧起來比較省事。比如,漢基就喜歡接受“大B”。而且有些學校雖然不能明文規定,但在入學時還是有自己的一套邏輯。
  再到中小學插班就難瞭,學業要求提高,需要筆試。第一國際學校除瞭中文課外,全部英文測驗,學生如果在本地學校就讀的話,英文讀寫能力較弱。有些參加高年級插班考試的孩子,看到發來的幾張A4紙,讓他用英文寫,汗流浹背。小小揭秘一下,漢基Year7考試,面試時孩子不僅需要和面試,還會讓孩子朗讀英文文章,考核孩子的詞匯積累如何。
  當然,我們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孩子從當地學校成功轉學到國際學校,那需要孩子父母提前做好規劃,特別是英文能力這一塊的提升。


  申請競爭激烈嗎?


  由於政府提供免租期或低租期的土地,吸引瞭許多英美名校來港開辦國際學校,使得以往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學額得以緩解,但港府規定,如國際學校可由政府撥地或空置校舍作資助,錄得的學生必須是非本地學生(不包括內地生)的7成,因此本地學生(包括內地學生)入讀國際學校的競爭更激烈,畢竟隻占全部學額的3成。
  與此同時,新建學校也面臨入學問題,因為隨著私立和直資學校的增加,外籍學生不愁找不到理想的學位,讓市場面臨飽和,許多吸引力不大的國際學校,為瞭維持運營成本,有可能會適當調整這一比例。


  申請香港的國際學校前是否一定要買債券呢?


  在沒有政府資助下,香港的國際學校大部分是自負盈虧的,有的學校發行債券來籌集營運資金,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香港50多所國際學校,其中36所已發行債券。於是,債券就成為瞭申請入學的首選,也成為瞭投資工具。校債有限,且可轉讓,且不受教育局或金融管理局管制,彈性政策允許部分校債每年升值。
  每一個學校發行的債券都有不同的價格和類型,它主要分為公司債券和個人債券兩大類。
  1)企業債券
  即企業以公司名義購買債券,可推薦員工子女入讀。
  2)個人債券
  即父母以個人名義購買公債提名子女入讀。市場上最吸引人的是漢基國際學校和弘立書院(私立),這兩所學校目前都沒有直接發行債券。
  一些機構表示,作為投資,漢基債券具有較好的保值增值潛力,因為目前學校已經不對外發行債券,傢長們隻能到二手市場買。此外,學校隻有公司債券可轉讓,有中介機構稱,前兩年最貴的成交價高達950萬港幣,而賣方手中債券的面值是學校發行的最低金額20萬港幣,翻瞭近50倍。持股轉移後,隻需支付約200,000港元的轉讓費,而無需與學校平分所賺取的利潤。
  此外,弘立書院的債券也升值不少,據機構透露,有債券持有者在2006年以45萬港元購得,目前放售報價680萬港元,8年漲瞭14倍,還有個準賣傢以72萬港元購得,目前報價720萬港元。不過要註意的是,學校債券是沒有贖回的。
  您買瞭心儀學校的公債,隻會大大增加孩子進入心儀國際學校的機會,有優先入學權,但不代表100%被錄取,主要還是要看面試情況。所有學校都表示,購買學校債券不能保證入學。


  新開的國際學校值得讀嗎?


  在香港,共有54所國際學校,但真正讓傢長們向往的卻隻有這幾所,包括漢基、香港國際學校、新加坡國際、德瑞、英基等等。不過神校並不愁招生,它秉守政府規定,非本地生7成,本地生3成,所以本地生入學競爭非常激烈,傢長都是試試看,不行就先讀其他二、三線的國際學校。如今香港不斷地有新的國際學校進駐,相信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傢長把這些學校當作“保底”,因為新學校沒有以前的參考資料,也讓傢長不敢輕易去嘗試。
  選擇學校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正視孩子的能力,不要以為新學校就是為瞭維持其運營成本,就任何學生都會被能拿offer。從英美來香港辦學的都是資金雄厚的教育集團,不會因為招生壓力就放低自己的招生標準。但是,希望傢長明白,每一個“神校”都是從零開始,慢慢積攢才能達到今天的地位,我們看一所學校,除瞭歷史之外,更要重視學校的教學理念、師資、硬件設施和教學背景。說不一定十年後,他們是否會成為令人望塵莫及的“神校”呢?
  例如,雖然弘立書院是一所私立學校,但學費尤甚於國際學校,建校僅15年,而新加坡國際學校僅有28年的歷史。

  然而,新學校的發展需要時間去完善和發展自我。有一次,我們的老師和新加坡國際部的一位副校長談過,我說你的IB成績還不錯,但畢業生去向似乎並不理想。校長也很坦誠,我們2013年才有瞭第一批IB文憑畢業生,學校需要時間建立自己的“功績”和聲譽,我們一直在努力,能夠擁有現在的成績已經是不容易瞭。



0条回答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