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課程之反思

2022-05-05 09:05发布

IB課程之反思

身邊不少朋友近日都在煩惱子女的升學問題,老友C的女兒剛升上K1,已在籌謀升小安排;女兒的泳友V明年升中,她與老友S的兒子都是屬於尷尬的「band1尾、band2頭」學生,就讀區內一線小學,本身成績中上,可是若參加大抽獎,卻沒有百分百獲派band1中學的把握。為免一不小心成為攪珠機制下的犧牲品,大家都在尋找主流學校以外的可能性。IB課程於是成為不少人的心水選擇之一。「IB學校的課程如何?從小就讀主流課程的學生,轉讀IB中學會有困難嗎?」不少朋友為孩子選校,每每由最實際的問題,例如課程銜接、功課數量及將來出路等出發,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但在選擇IB與否的問題上,是否可以再拉遠一點,由課程背後的理念和精神出發呢?
我並非升學專家,只能靠個人感受和經驗聊一聊。自從去年回歸家庭,有較多時間關顧女兒的學業,對IB、尤其是中學MYP課程算是增加了認識。MYP的數學、科學等主科,基本內容與DSE分別不大,但教學方法與評分準則大相逕庭。譬如教授幾何圖形,老師要求學生設計一幢由不同圖形組成的建築物,並解釋背後隱含的數學理念。科學堂則改以小組形式,自行製造一艘以火力推動的小船。MYP功課很多,小測次數也不少,但與主流學校相反,正因為測驗次數多,老師、學生都抱着今次失敗了,下次捲土重來的心態,壓力相對上就輕省一點了。
由主流學校走入IB的學生,最需要適應的應該是語文科。IB課程以英文為主,即使是數學、戲劇等學科,均需提交文字作業。英文科則主力教授英詩、文學分析等,這些都是本地學童較少接觸的範疇,若小朋友對英語有抗拒,轉修IB可能會有點吃力。至於中文呢,世事往往難以得一想二,連IB龍頭學校漢基國際的Bilingual Diploma比率,也跌至只有12%的新低,可想而知要同時掌握雙語的難度。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IB講求全人發展,戲劇、體育、音樂等學科,全部都是重要科目。令人意外的是,八級鋼琴高手的音樂科成績可能平平無奇,因為技巧一般不佔分或只佔一個小比例,要學習的是不同地方的音樂風格和樂器演變;體育健將也會因為說不出跳高時應運用身上哪一組肌肉,而獲得難以置信的低分。
與小悠共同奮鬥一年,發覺IB課程並不如一些名校老師所言般顯淺,那何以由MYP升讀預科的學生,公開試成績普遍較在預科才轉讀IB的傳統學校遜色?首先當然是因為傳統學校報考IB的學生都經過精挑細選,學習路上早已經歷過不少鞭策。但修讀IB的目標,除了志在入讀一流大學外,更講究學生主動學習、關心社會、愛護他人的理念。兩者兼得固然最理想,但愉快學習有時無可避免等於要犧牲一點考試分數。這不直接關乎課程深淺,而是在於學校的定位,與及家長、學生的選擇。在真的要在好成績與保持學習興趣中二擇其一,你會如何選擇?
師資是另一個需特別留心的範疇。IB課程覆蓋範圍廣泛,學校在落實課程指引時彈性較大,所謂MYP課程較淺易,可能問題不是在課程本身,而是在於師資、程度相若的課程,經手老師作出不同的演繹,結果可以南轅北轍。好老師沒有識樣,只能透過親身接觸去感受對方的教學熱誠,直資學校陸續舉行的簡介會,家長們都不能躲懶了。

節錄自蘋果日報


0条回答

一周热门 更多>